重庆教育学院欧卫红教授“双语教育一席谈
信息来源:      时间:2008-10-10 20:17:15

重庆教育学院欧卫红教授“双语教育一席谈

双语教学起源于沿海一带,至今在全国仍是一个新生事物,重庆深处内地,在信息、理念、行动上总是显缓。重庆教育学院外语系从2000年开始重庆双语教学起步研究以来,走过了十分艰辛的路程。

一、 观点陈述

对于双语,我有一个从肤浅认识到冷静思考、从轻率实践到理论学习、从泛义实验到聚焦双语师资培养培训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作出了一定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结果。

观点一、名称和定义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双语现象从沿海一带出现以来,其名称和定义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盲乱阶段。虽然现在也还不能众口一词,但是,在名称上,我欣赏、赞同“中国汉英双语教学”,原因有三。第一,虽然双语教学的理论是普遍的、共通的,但因国情不同,各国的双语教学有着很强的区域性。那么,“中国”二字就把这种区域性体现得非常充分;第二,“汉英”二字将其与民汉双语教学明显地区别开来;第三,“中国汉英双语教学”在整体上,有汉英双语教学在我国已成为一项不争议的事业,它已经进入潜心研究、大胆探索、稳步推进、逐见成效的阶段的含义。在定义上,我认为,中国汉英双语教学指以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到逐渐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学科教学。在此定义中,“逐渐”二字非常重要,能有效避免盲目期望、急于求成的错误做法。因为由于教学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科特点、学校所在区域、学生教师情况的不同,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使用在程度、频率、快慢、目标上就应有所不同。但是,一定要充分利用双语思维优于单语思维的理论,循序渐进地使用英语,更好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观点二、双语教学能弥补英语教学的不足

英语教学的课堂时数非常有限,就大多数学校而言,小学每周1至5节不等,中学每周4至8节不等,大学3至6节不等,每周只有几节课的英语教学要想很好地改变“哑巴英语”的情况是不现实的;每周只有几节课的英语教学只能涉及语言、生活、文化、风俗、社会等方面的常识和交际能力,无暇顾及学科英语。这样,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英语几乎为零。在大学,只有少数学校的少数专业的少数课程才能以双语进行教学,学生才有接触双语学习的机会。即使有幸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多数学生感到吃力,因为在这之前,他们没有任何学科英语的基础。

然而,双语教学能将以单一的普通话为教学语言的学科教学,扩展为以普通话和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科教学,把英语教学的时间从英语课堂延长到了学科课堂,学生听、说、想、用英语的时间就能成倍增长,能将一般的日常英语拓展到学科英语,使学生在基础阶段就开始学习、使用学科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等,就能为以后的专业学科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双语教学能弥补英语教学的不足。

观点三、大双语和小双语

大双语是指,除本族语以外,至少能以一门外语进行交流,主要涉及生活、文化、社会等方面。大双语的交际能力培养主要由英语教学来完成;小双语则指,除大双语的能力之外,还能以至少一门外语进行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小双语的交际能力主要靠双语教学来完成。由此可见,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作用不同、任务不同,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观点四、以国际视野看中国双语

在英国一年的经历看,不管是生活还是学术,只有英语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最广泛、最强大的交际工具。我国学者的学科英语交际能力,从整体上远远弱于欧洲、美洲、日本、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的同专业学者。印度和我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但印度学者的学科英语交际能力大大强于我国学者。有人说印度是英属殖民地,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比我们好是当然的。然而,在国与国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谁也不会去看你有无什么样的条件,只有结果、实力是唯一的看点。因此,在英语的国际地位还没有被其他语言取代的时代,我国双语人才培养的任务十分紧迫,汉英双语教学应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应加大投入和研究,尽快建立双语教学体系,研究双语教学规律。

观点五、专业建设

我国汉英双语教学与其他专业相比,基础几乎为零。面对这样的情况作如下建议。

1.双语教育专业建设

首先开设双语教育专业就是为了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具有不同的学历学位的、能满足不同类别学校所需的双语师资,才能使我国的双语教学在小学、中学、大学、科学、持续、稳步、有效地推进。因此,应像研究其他专业建设那样,加快研究高校双语教育专业的建设。应在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高校,

2.课程设置

在高校双语教学专业课程设置上,至少应考虑四大类型的课程:英语基础、学科知识、学科英语和双语教学法,使受教育者具备扎实的英语和学科基础知识、熟练的学科英语应用能力和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学科教学能力。

3.在职教师培养培训

在高校专业建设的同时,可对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作培训,并严把考试颁证关,使他们成为为数不多,真正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持证教学的双语教师。

4.教材建设

在进行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同时,组建高水平的教材编写队伍,研究编写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阶段所需的双语教材。

二、过程回顾

·2002年开始“重庆小学双语教学起步研究”的课题研究,在选择建立实验基地的基础上,对重庆小学双语教学进行了起步性研究实验。

·2004年开始对基地在职教师进行双语知识和基础英语培训;在我院、系开设“双语口语”、“双语音乐”等选修课程。

·2006年开始了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庆小学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实验研究”(0637367),同步进行的还有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规划课题“重庆中小学双语教学研究”(2006-55-021),两课题聚焦研究双语师资的培养培训问题。

·在2004年初次培训的基础上,2006年开始对基地在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2006年开始组织编写《小学双语师资培训教程》,2008年正式出版。

·2007年开始,在我系06级和07级英语教育专业正式开设“双语教学基础”、“国外小学英语和双语教学”等双语课程。

·2007年设计完成“双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并成功增设重庆教育学院外语系“小学英语教育(双语教学方向),于2008年招收首届双语专业学生。目前,招生工作已结束,拟招名额全部录满。

·2007年建立西部首个“双语教学网页”,为双语师资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三、亮点呈现

 ·2002-2004年进行的“重庆小学双语教学研究”,于2005年获我院首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6-2008年进行的“重庆小学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实验研究”于2008年获我院第三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年1月,正式出版《小学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教程》。该教材不仅是“重庆小学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实验研究”、 “重庆中小学双语教学研究”两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是我国双语教学研究开始以来首本用于高校双语教育专业和在职双语师资的培训教材,填补了我国小学双语师资培训的教材空白。

·2007年建立的西部首个双语教学网页,最大的特点是上传双语学习录音资料,学习者可自主点击学习。

四、团队建设

对双语现象的快速反应、一个个研究课题、一步步扎实的工作、一次次大胆的尝试,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学术带头人

欧卫红,教授,重庆教育学院副主任,于2001年开始进行双语研究,先后主持“重庆小学双语起步研究”、“重庆小学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实验研究”、“重庆中小学双语教学研究”等院级、省部级课题。2005-2006年在英国Newcastle University访学,专业为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为双语教育。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双语方面的理论书籍,搜集了许多国家双语教学资料,研究了许多国家的双语教学历史和现状,对我国双语教学,特别是对双语师资的培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组建了培养双语师资的教学和科研团队,组织编写了用于培养双语师资的《小学双语师资培训教程》,将双语师资培养必须融基础英语、学科知识、学科英语和双语教学法为一体的理论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教学和研究资源,为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和深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团队成员均有出国进修背景。团队第二负责人李佳,已担任两轮“双语教学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从加拿大访学归来的赵晓意老师已担任两轮“国外小学英语和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刘丽华老师已在四川外国语学报08年第4期上,发表双语教学论文一篇;绝大多数团队成员都参与了《小学双语师资培训教程》一书的编写。我们这支双语教学和研究队伍,已在双语教学和研究上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五、精诚致谢

从纯粹的英语教学到双语教学的起步研究,从起步研究到双语师资培养培训的理论和实做研究,从双语师资培养培训的零星偿试到必须融基础英语、学科基础、学科英语和双语教学法于一体的理念的形成,从这一理论的形成到以教材的形式反映、体现出来,从教材初稿到最后的出版,从开出零星的双语选修课到增设双语必修课,从“双语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到双语教育方向学生的招生,从个人研究到团队的形成,我们走过了十分艰辛的道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得到了我们院、系领导的关心支持,得到了基地学校的支持和参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研究受到了全国双语研究中心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在《小学双语师资培训教程》的定稿工作中,中央教科所的张志远教授给予了宝贵的指导,他严谨的治学和精深的专业令人敬佩。我系沧海一粟的双语研究能汇入全国双语研究中心的研究主流,主要得益于候玉林主任的全力支持,他始终给予我们真诚的帮助。湖南长沙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在我们教材的出版上给予了经费的支持……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感谢和敬意!

六、未来工作

中国汉英双语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继续努力,在这个具有时代意义但又充满挑战和困难的事业中,继续我们的探索。

1.           办好首个双语教育专业,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积累办学经验,提炼双语师资培养理论。

2.           选择重庆主城区条件较好的学校为基地,对实力较强的在职教师进行更加系统、科学的培养培训,并通过他们在自己的班级和学科,逐渐开展在理论指导下的双语教学。

3.           在全国双语学习中心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建立双语教师教学能力鉴定中心,争取在2009年初举办首期双语教师教学能力资格认证培训班,使重庆双语师资培训更加程序化、正规化。

4.           科学地使用《小学双语师资培训教程》。由于全日制学生和在职教师在背景、基础、时间、课程、目标上有很大的不同,《小学双语师资培训教程》的使用应有所不同。我们会在教材的使用上密切观察、不断总结,为双语师资的培养培训、教材的修订和其它双语教材的编写打下基础。

5.           加强团队建设。事业的成败在于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整体实力。到目前,团队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6人,助教1人。本团队从建立到现在,团队成员不懈努力,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放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教材编写上,一旦编写理念、思路、规则、体例一决定,大家就领任分工,各学科之间互相配合,在日常教学任务本身就很繁重的情况下,按照规则和进程,按时完成了任务。

          在现在已有的基础上,本团队将在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教材编写上进行新的探索,进一步提高团队整体实力和个人水平,争取在双语教学中的重要研究元素语码转换上有所突破,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和可供借鉴操作的办法。在形式上,我们将邀请市内外双语教育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研究双语师资培养上的实际和热点问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建平台。